在商品房買賣過程中,面積不符是經常發生的現象。造成面積不符的原因很多: 測量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誤差 測量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建筑測量非常麻煩。在大學工民建專業中,專門有一門功課叫測量學。在這門課里,學生不但要學理論,還必須掌握專業測量 在商品房買賣過程中,面積不符是經常發生的現象。造成面積不符的原因很多:
測量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誤差
測量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建筑測量非常麻煩。在大學工民建專業中,專門有一門功課叫測量學。在這門課里,學生不但要學理論,還必須掌握專業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具體到一個房間的測量,對于測量使用的工具、環境溫度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嚴格的要求。而一般居民依據生活常識進行的測量,只能量個大概,小范圍的誤差在所難免。
計算標準很復雜,不容易掌握
關于住宅的測量標準,目前計經委、建設部、地方機構都有各自的一套標準。當然,在大原則上,這些標準都是一致的。但在細枝末節上,彼此還有一定差距。這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經濟發達的區域,標準自然高一些,測量時碰到的新現象、新問題也自然多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標準會更接近國家部委制定的規范,也就是說接近法定的下限。不管哪類標準,對于用戶都太專業了,不容易掌握。因此,同一房間,你多量了一塊,他少算了一角的事免不了,甚至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工作人員也能把自己給繞糊涂了。
居民手頭資料有限,不可能準確計算面積
核算面積對于建筑設計人來說都是件費力不討好的活,特別是關于建筑面積這一塊,有的居民找來了1.33的建筑面積使用面積折算系數,其實,每棟樓都不一樣。許多結構隱藏在墻的后面,沒圖怎么算?最起碼要有套施工圖,這還不算施工洽商改的資料。這些資料用戶能到哪找去?就算找到了,看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施工洽商
越好的設計院、優秀的施工單位,施工洽商越少。但對于一個工地來說,對施工圖一點不做調整也不可能。而有一些變更就會影響面積計算。雖然,按《銷售契約》的條款,有施工洽商必須通知用戶。但這種洽商到底有多大影響,不到交現房時,也很難評估。也許會因很小的變動,開發商與用戶爭執得天翻地覆,也許翻天覆地的變化,雙方卻跟沒事似的,默認了。
施工誤差
施工誤差導致的面積誤差相對于測量誤差反而要小。當給整個樓座釘樁放線時,組織、實施的都是施工單位里的測量精英,而且要反復核算,最后還要報規劃局驗線。所以,住宅樓的基座不小心給放大了,或縮小了的可能性很小。但安置房間隔斷時,有時會產生些面積誤差。工地有一個工種叫線工,他們根據圖紙在工地彈線,別人在按他們的彈線定位。如果線工不小心彈錯了,那肯定會有些隔板錯位了,一些房間的面積肯定會受影響。不過,這種誤差很有意思,臥室多了,起居室可能就少了,這家多了,那戶可能就少了。這種誤差對面積影響很小,只要變化都是在一套住宅里,而且沒太離譜,一般用戶還是能夠接受的。
結構施工過程中,由于具體施工人員的水平問題,導致結構厚度超過設計要求,也容易造成誤差。
開發商暗中做手腳
開發商暗中做手腳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以前曾經有過開發商縮小設計圖紙軸線的案例。不過現在各方面都在嚴格執法,所以這種事很難發生了。但開發商在公攤面積上想點歪主意的事,還是有的。
對于面積的誤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旦用戶陷入扯皮的漩渦,一時半會兒是爬不上來的。所以倒不如自己別費那門心思量。真正管用的面積數就按國土資源和房屋土地管理局房政科(處)在辦理產權證時,指定的專業單位測量的結果。如果這一結果與合同差別過大,那才能算是有理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