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住房的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住宅小區和新房成交數量急劇增加,于是,因業主、開發商和物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引發的物業糾紛呈激增勢頭。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涉及面廣,業主維權成本和難度較高,不穩定因素多,看似小事的物業糾紛已成為當
隨著我國住房的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住宅小區和新房成交數量急劇增加,于是,因業主、開發商和物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引發的物業糾紛呈激增勢頭。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涉及面廣,業主維權成本和難度較高,不穩定因素多,看似小事的物業糾紛已成為當前影響和諧社會關系的一大隱患和城市發展矛盾的問題之一,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延伸閱讀:
怎樣驗收房屋防質量問題
二手房收房九點注意事項
法律化解收房風險
商品房建設的大潮,直接讓物業管理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深入到城市中的千家萬戶,人們渴望擁有一個安寧、衛生、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但顯然剛走上市場經濟不久的中國社會并沒有適應新環境下的生存法則。業主希望享受分房時代的免費管家式服務,而新型物業則屬于無利不起早的盈利公司。認識和理念的不同直接導致雙方矛盾的升級,由此,業主和物業之間的糾紛呈愈演愈烈之勢。
但出現這種狀況,絕對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的結果。人們有理由追問,為何會出現如此激烈的物業糾紛?到底誰是產生這一糾紛的罪魁禍首?引發這一糾紛的深層次根源又在哪里?對此,以下幾點值得探討:
政府行政監管缺位
物業糾紛的愈演愈烈,政府的行政監管缺位要承擔很大責任。當前,雖商品房開發從1998年開始已近12年,但對于一些政府部門來說,轉變服務職能的意識仍相對滯后,計劃經濟時代的工作思維依然較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于物業糾紛,往往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等矛盾積累到不可調和后采取處理就會變得非常被動。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門的職能劃分不清,有利益的事情,大家一哄而上。而復雜難纏的物業糾紛,各部門卻又三緘其口,互相推諉。很多情況下,像遇到大量水、電、氣的意外泄露,涉及到小區公共部位設施等的中、大修,動輒需要上千、上萬元的維修費用,都需要政府出面引導,協調開發商及相關企業。同時還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當遇到類似問題時,有案可查,有法可依。因此,政府的行政監管協調職能,在減少物業糾紛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法律建設嚴重滯后
物業管理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遠遠不夠健全,很多界定仍然比較含糊,甚至在業主、物業和開發商出現爭執時,往往會發生無法可依的狀況。比如,現實當中,很多物業公司代替職能部門行使了很多社會職能, 做多了,又沒有費用來源,也是造成糾紛的原因。所以,應該對物業管理行業的責權利應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讓居民知道那些事該找物業部門,那些事是物業部門能力所不能及的。
開發商未承擔責任
在買房時開發商承諾了很多服務,但樓盤一清,開發商基本就甩手不管。但是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的物業遭投訴的案例,絕大多數都是開發商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房屋質量、房產證、小區規劃等,而物業公司直接面對業主,是第一線的投訴對象,往往成為開發商的 替罪羊 。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64號小區多名業主多次找到百萬莊物業公司,要求動用已經連續交了12年的 公共面積維修費 ,維修小區里已損壞設施,但卻屢遭拒絕。 業主認為,物業費也一直在交,物業部門就必須負責。而物業部門也大倒苦水,這個院子接的時候就沒有維修基金。交了12年那他們交到開發商那兒了,我們不知道。連物業費都收不上,更別說維修金了。據有關調研數據顯示,由于開發建設單位遺留問題導致的物業糾紛占到總數的60%,而產生矛盾的糾結大部分是開發商充分掌握了前期物業管理的話語權,有權決定前期物管企業,這種開發商與物管的 父子 關系,使樓盤項目許多隱性的問題得以遺留下來。最后業主與物業之間矛盾沖突不斷,開發商卻成了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