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福垣表示,購買住房并非工薪階層惟一選擇,租賃其實更為合理,也就是說,“宜租則租,宜買則買”。
關于住宅產業的定位問題,劉福垣這樣認為:“目前房地產商造的許多房子,一般工薪階層買不起也不該買”:“未來住宅產業必須在供給結構上下工夫”,劉福垣提出按照城市居民收入的不同來劃分市場結構,“收入高且穩定的人可以買房,工薪階層則應該量力而行,不一定非得貸款買房,因為租房的經濟負擔比較輕,更適合一般收入者,尤其是年薪不足10萬元的工薪家庭”。
這位經濟學家,發表在中國房地產未來趨勢高層研討會上的此番見解,如果是主流聲音的話,或許就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意義。
事實上,要理解這位經濟學家的此番高論并不難。在房價高居不下的大背景下,對于工薪階層而言,“購買住房”其縱使想成為“惟一選擇”也成不了,至于“宜租則租,宜買則買”,當然是一句忠告,這想來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正確的,但卻與廢話無異。畢竟,縱使工薪階層中有人“不自量力”,相信也決不會是大多數人,因為“買不起”是最大的現實,由不得他們不去面對,“想不理智也不行”。
問題的關鍵顯然不在于此。這個高層研討會上的與會專家及房地產業界最關心的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代表著城市里大多數人的工薪階層所關注的焦點,卻是所謂的住宅結構究竟如何調整。而從劉福垣的論斷來看,著實看不出未來調整的價值何在!因為其所講的諸如“收入高且穩定的人買房、工薪階層量力而行”等等,都是現在的實際情況,難道未來“全面實現小康”了,依然要保持現狀?如此,調整與否究竟還有什么意義?
仔細品味一下“工薪階層租房更合理”,就會很不是滋味:試想,如果到了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數人依然只能是這種“更合理”的生活居住方式,今天住在這個地方,明天就不定搬到何處去,和現在的情形一樣,“成天換房東”,這就是“小康”了?不知道經濟學家發表高論時想過這一點沒有?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還讓人發現了某著名開發商那種“窮人就不該擁有自己的房產”之獨特邏輯。如果這就是“住宅產業的未來定位”,個中意味著什么,恐怕令人心寒,這無疑也是值得擔心的。
這么說,決非故意吹毛求疵。因為,住房夢遲遲難圓的百姓,從來都是企求生活穩定,可是安身立命的住宅,即使其付出一生乃至幾代人的努力,依然可望而不可求,而一旦其明白現在其處境是什么樣,未來依然是什么樣,不會有什么明顯的改觀,難道其應該就此斷了那種自己擁有房產、過上穩定幸福生活的念想兒?
有待未來加以改變,這應該是百姓們所思所想所盼的。冷冰冰的經濟學數字,對百姓生活的指導意義并不大,關心實實在在的東西,那就是,以可預期的收入增長水平來推算,究竟何時才能過上穩定、正常的生活,而住房顯然就是“穩定正常之生活”中所要解決的最大、最根本的問題。經濟學家考慮的卻是,“如果工薪階層每月拿出30%以上收入作為購房支出,必定會影響到其他消費”,這顯然沒錯,但卻與百姓的真實想法南轅北轍。
當所有百姓的想法“都錯了”的時候,指望其按照經濟學家設定的想法行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改革現行的不合理政策以求改變這個極不正常的市場狀況,或許才是惟一的正途。
有鑒于此,筆者以為,以工薪階層目前的財力,租房只能是其“尊重現實”而無奈的選擇,本身就是跟“合理”不沾邊的。高層決策者決不可以繼續將這種“無奈”當做“合理”,百姓住宅問題真的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社會心理平衡與否的大事,而這個產業究竟該如何定位必須認真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