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房貸新政出臺以后,各地房價出現了停漲甚至下跌的情形,這會不會引發銀行房貸出現大規模壞賬呢?最近的房貸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如果房價下跌三成,銀行能“扛住”!
據了解,銀行業的房貸壓力測試,從2008年下半年就已開始。新近的房貸壓力測試覆蓋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房地產開發企業貸款、地方融資平臺及上下游相關行業對公貸款等。有的銀行還加入了未來房產稅如果開征對房貸的影響。
有本市銀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壓力測試由監管部門設定測試內容,各家銀行自行測試,再將結果上報監管部門。測試的主要風險因素為房地產價格和利率變化,即房地產價格和利率水平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銀行房貸會出現怎樣的質量變化。
從目前的測試結果看,銀行業在房價下跌30%至40%的區間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壞賬。有業內人士認為,單就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而言,由于貸款發放的時間結構、區域結構和撥備覆蓋率等因素,銀行的承受能力可能更強。銀行業按揭貸款首付比例平均可達到50%,即使房價下跌50%,銀行也不會面臨太大風險。
“房貸業務出現壞賬,主要是由于還款人喪失了還款意愿,而這種情形一般只有在房價大幅下跌時才會出現。”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是50萬元購買的房子,現在漲到了80萬元,還款人會愿意繼續還貸;但如果是80萬元購買的房子,現在降到了50萬元,還款人就有可能不想再繼續還貸了。”
據介紹,一般首套房貸的風險很低,因為市民購買首套住房基本都是自住,無論房價漲跌,輕易都不會賣出。對于首套住房,市民還會有裝修等后期投入,其成本遠不止一筆首付款,因而不太會斷供。而對于那些出于投資目的貸款購買第二、三套住房的市民來說,如果房價出現大幅下跌,他們的資金鏈可能出現斷裂,這時就有可能出現斷供。雖然對于斷供的房產,銀行可以將其拍賣,但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房子就很難售出,銀行想要收回資金也不容易。
近來多家銀行都將房貸利率下浮水平與首付比例掛鉤,對首付比例高的市民給出較多的利率優惠,使得一些市民在買房時盡可能多地支付首付款。“提高首付比例,可以減少銀行貸款的杠桿效應,對于銀行來說可以降低貸款風險,對于整個房地產市場來說也可以減少泡沫的產生。”銀行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