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最近關于"深圳市小產權房將拿全國首個準生證"的傳聞,6月9日,國土資源部明確表態:深圳市處理的是國有土地上的違法建筑,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違規違法建設、向社會公眾租售的"小產權房"有本質區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允許全部"小產權房"成為商品房進入市場流通。
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小產權房是一個模糊的、不準確的概念,實質是違法建筑無產權,它不僅違反土地管理法律,違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法律,也是違反相關政策的。針對各地的小產權房問題,從1999年到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明確規定,集體土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開發,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并要求各地堅決制止、依法嚴肅查處。可以肯定地說,對于處理小產權房問題,法律和政策是十分明確的。國土資源部要求各地堅決制止、查處新建小產權房。
房管局:廣州對小產權房的政策不變
國家三令五申"禁止城鎮居民購買小產權房",各地依然有不少村民住宅樓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這些村民自建房果真全部賣給村民了嗎?未必。一些不是村民的人士憧憬小產權房能"轉正",不惜冒險購買比商品房便宜很多的房子。
主管商品房預售的廣州市中介所所長向記者表示,買一手房前最好登錄"陽光家緣",查看樓盤是否具有預售資格,"陽光家緣"也會及時公布"不可銷售"的樓盤名單。史小明強調說,廣州對"小產權房"的政策不變,并沒有"轉正"之說,市民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購買小產權房。
滿堂紅研究部周經理表示,部分市民之所以愿意冒風險購買每平方米四五千元甚至更便宜的小產權房,不求產權但求"住一世",一是貪其地段不錯,二是被其明顯的價格優勢所吸引。他表示,買小產權房的風險很大,產權不受保護,等于把錢"扔進了咸水海"。
專家:小產權房轉正負面影響很多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副會長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廣州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過給小產權房和宅基地房轉正的先例。
廣州曾對小產權房松綁
在1996年、1997年,廣州曾經出現過為宅基地房頒發"準生證"的情況,當時政府允許村民把宅基地的土地性質從"集體所有"辦為"國家所有",但要補交一定的地價。"要補交的地價比較高,基本相當于再購買一套房的價格",談教授表示,所以當時一部分農民辦了,一部分則由于價格太高或其他原因未辦理。后來過了大概三四年后,宅基地越建越多、越建越高,量太大了,直接沖擊了商品房市場,造成國家土地價值的流失,這種補地價可轉性質的做法才被叫停。
"轉正"會造成土地資源流失
滿堂紅集團企業發展部首席研究員龍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產權房目前是"黑戶",不能合法交易。由于它同我國現行的土地、房屋法律制度相悖,其"轉正"條件目前還不具備。
龍博士表示,小產權房的"轉正"是一個調節房地產市場的選擇,但其前提是解決法律、利益和制度以及不影響市場秩序,否則其影響將是負面的。會出現開發商不用去公開拍地了,直接拿宅基地開發就可以,就有可能會造成國有土地資源流失,滋生腐敗,攪亂正常的市場秩序。
央視調查
深圳小產權房:
形成地下交易市場
近日,深圳的地下小產權房交易市場引起央視的關注,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對此作了專門報道。
據報道,在深圳沙井鎮,除有一個叫禧園的商品房外,還有建好的以及在建的幾十棟樓盤,單價2200元/m2起,可以使用70年,但卻沒有房產證。樓盤銷售人員表示,這些樓盤都是集體建設用地,這顯然是違反了土地管理法律的。
據央視調查發現,深圳小產權房最近兩年大批建設,不僅和深圳商品房價格飛漲有關,同時小產權房在深圳已經脫離政府建立的商品房交易系統,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立的體系,即開始了場外交易。深圳大批小產權房建立在政府之外的交易規則,保障買房人能將小產權房順利出手。圍繞著小產權房,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房地產市場。有人做開發,有人做銷售,有人建立信用體系,分工明確,協調合作。
而對購房者來說,這個市場已經可以初步為他們提供小產權房的買、賣、出租等全方位服務。可以說,小產權房市場已經能夠不依賴政府,獨立運轉下去了。
如想了解更多小產權房的相關內容,小編推薦:
小產權房購房合同
小產權房能貸款嗎?
小產權房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