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罡昨天變“于總”
    北京首例個人集資建房事件再一次“升級”。昨天,萬通與合作建房發起人于凌罡坐到了一起,就具體合作事宜和媒體進行了討論。長達兩個小時的時間讓記者明白了一件事情,于凌罡已經不再是小于,而是“于總”;個人集資建房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事情,而變成了和開發商合作。
    如此一來,這些參加集資建房的老百姓還能得到于凌罡最初的承諾嗎?
    “于總”閉口不談低價
    于凌罡昨天一直被開發商和媒體稱作“于總”,以前于凌罡更多在強調合作建房的低價格,而昨天他談論更多的卻是諸如環保、節能、舒適等住房高品質內容,以及業主擁有的配套收益權和物業自主權,以顯示和其他開發商的區別。但是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早在兩年前,華遠就已經提出了“業主權”并且已經在其項目中開始實施,如此說來,這并不是于凌罡強調的“不同于其他開發商的做法”。
    價格承諾難以實現
    雖然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態度明確地表明自己是一個服務商,而非開發商。北京德勤律師事務所徐晨笛律師卻表示,按照現在的情況,于凌罡充當的是投資人的角色。“于凌罡現在實際行使了投資方的權利,而萬通還是開發商。”徐晨笛告訴記者:“只要從‘開發商’手里過一遍,價格可能比市場價格稍微低一些,但是不可能達到他之前宣稱的比市場價低20%。”
    “如果按照萬通所說,他所擔當的是服務商而不是開發商的功能,那對300多人的房屋進行定制不是一項小工程,無疑會加大房屋成本。”北京天力經濟研究所經濟專家李一平表示。李一平認為,現在地產定制化服務收費一般情況下是定制成本的8%~15%。
    李一平認為,從最初的個人集資建房到現在的由新成立的公司指定開發商,由原來惟恐躲避開發商不及到主動與開發商接觸,北京首例個人集資建房已經變了味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競報》記者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