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年的起點,“高房價下何以安居”依然是許多人心中無解的痛。昨日新華網首頁上,就赫然掛了這樣一個調查:租房VS當房奴,你選哪個?
查看調查結果,選擇租房者居然近半——— 看來這房價真的已是高不可攀,否則在我們這個有著置業傳統的國度,千百年源遠流長的家庭理財文化,怎么會在這短短數年內迅速嬗變呢?
但在房價漲幅遠遠跑過GDP和人們收入增速的背景下,對于更多工薪一族來說,租房恐怕也是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就拿我所居住的這個省會城市來說,夫妻雙方月收入2500元左右者不在少數,租上一間六七十平方米的單元房,月租金至少也要六七百元,再加上水電暖氣費和物業費,一個月1/3多的家庭收入花在了住房消費上,負擔是足夠重了,而且跟按揭購房比,如此沉重的負擔之下,最終不會產生任何財富的積累。
買不起,租不起,是當前高房價背景下,許多城市工薪一族的生活現狀。也正因如此,《中國青年報》近期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市)1232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5.1%的人支持公共租賃房在全國推廣。
沒有資格租廉租房,卻買不起經濟適用房;沒有資格買經濟適用房,卻買不起商品房;剛剛畢業,收入不低但沒有積蓄,買不起房又租不到便宜、穩定的房……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這樣的住房保障“夾心層”大有人在。正是為了解決他們的住房難題,從去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常州、青島等城市紛紛試水公共租賃房。這種由政府建設、低于市場租金水平、能長期穩定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成為填補當前住房保障體系空白的希望所在。
公共租賃房以其穩定的房源和遠低于市場價的租金水平備受青睞,去年試點城市之一的常州市,就將其公共租賃房租金價格確定為市場租金價格的30%,而且將市場租價的50%作為上限。這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等住房保障“夾心層”而言,不啻為解決其階段性住房問題的福音。住建部副部長齊驥于去年末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國將積極探索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等住房建設方式,加快解決新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等“夾心層”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
新的一年,公共租賃房為工薪階層的安居夢平添幾分斑斕色彩,但具體到河北,管理部門的答復是,目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在全國位居前列,但公共租賃住房尚未列入議事日程——— 究其原因,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公共租賃房投資大、建設周期性長,回籠資金速度緩慢,在整個住房保障體系中遠不如廉租房和經適房位置重,公共租賃房要不要啟動,住房保障的層次要不要細化,最終還要取決于公共財政的錢袋子有多鼓。
需求的迫切自不待言,尤其是對于我省11個設區市而言,區域中心城 (論壇 新聞)市的地位,注定了它們對周邊高收入人群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富人云集的唐山自不待言,就拿相對“中庸”的保定來說,媒體資料顯示,去年外來人口、郊區、其他縣市等非市區居民購房比率已經過半,這就意味著,一個區域內的高收入人群已成為城市高房價的有力支撐,面臨“房價被抬高”處境的住房保障“夾心層”,其安居夢想更有賴于公共租賃房的啟動。
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公共租賃房領域呢?讓住房保障的層次更細化,結構更趨多元?因為它解決的不僅僅是房價問題,更是一個群體的安居夢想,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它意味著城市創業門檻的降低,更是事關一個城市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