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實現大擴容 租賃房創新建設模式
面對城市部分低收入家庭存在的住房困難問題,我市今年
加大在租賃住房和廉租房方面的保障力度,投資8億多元建設租賃住房、擴容廉租房,創新建設模式,做好“租”的文章,在低收入家庭中率先實現了住房保障體系的無縫覆蓋。
開建首個租賃住房建設項目
7月11日,全國首個租賃住房項目在青島市市北區河馬石村正式動工,2009年建成后,該項目將向本市低收入家庭提供2745套小戶型租賃住房。在這個項目中,政府財政直接投入5億元,加上土地收益的讓渡、總投入達到8億元。
據介紹,我市之所以推出租賃住房這一保障方式,主要是考慮到市民中存在一類“不在廉租房保障范圍之內而又無力購買經濟適用房的低收入家庭”,這類家庭的人均收入比最低工資標準要高,但又確實買不起經濟適用房,并稱為市民中的“夾心層”。租賃住房保障體系的推出,解決了這一特殊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也因為它的出現,使青島在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方面實現了無縫隙的鏈接,青島也因此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一個以廉租住房、租賃住房為主體,經濟適用住房和普通(限價)商品住房為補充的保障性住房供應保障體系。
租賃住房創新建設模式
在租賃住房建設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本市還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開創了“政府主導—企業代建—政府管理”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
在河馬石項目的運作過程中,我市將納入開發的地塊分為四類——村莊經濟發展用地(含商品房建設用地)、村莊改造補虧用地、拆遷安置用地和租賃住房建設用地。其中經濟發展用地收益用于支持村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補虧用地變現資金用于彌補村莊改造過程中的虧損。既保證了租賃住房建設用地的土地供應,解決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實現了社會效益,又保證了村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集體效益。同時由于土地配置科學合理,改善了住房建設用地供應模式,提高了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也保證了企業效益。
同時確立了政府在租賃住房建設、管理中的主導地位,避免了完全市場化所帶來的成本高、管理難等弊端。
廉租房實現大擴容
2007年6月20日,我市對市內四區廉租住房保障范圍實施“大擴容”,將保障對象從過去的低保家庭擴大到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最低工資標準線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難家庭,也就是比最低保障家庭收入高不了多少的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標準也同時提高——從10月1 日起,市內四區廉租房保障面積標準調整為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2平方米,租賃住房補貼的租金標準調整為每月每平方米建筑面積14元。
市國土資源房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種既擴對象、又擴標準的“雙擴”,也是青島市在保障住房制度尤其是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上的一個創舉。
在作出年內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擴容的同時,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四年解困”目標,即從今年起到2010年,由政府財政投入總計 3.66億元的資金,解決新擴進來的這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需求,其中包括投資1.9億元建購廉租住房1000套,發放租金補貼1.76億元。今年的投入是8000萬元,這筆投入是過去四年青島市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方面總投入的4倍。
在市區實現廉租住房擴容的同時,青島市今年也加快了廉租住房向農村地區的延伸和覆蓋。如今,青島市郊三個區和五個縣級市也全面實施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全覆蓋。
廉租房實現大擴容 租賃房創新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