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同事北京人身份買經濟適用房被判無效
央視國際(2004年08月26日1012)
京華時報消息:為了規避“外地人不得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規定,劉女士借用同事彭某的“北京人”身份,購買了天通苑小區的一套住房。不料,彭某妻子以“未經其同意”為由出面爭奪這套房子的所有權。8月24日,市一中院終審認定,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效,該房產權歸彭某夫婦所有。
劉女士與彭某是一個保險公司的同事。2001年7月,彭某購買了一套經濟適用房。一年后,該房產權證下發。2003年5月,彭某與劉女士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將該套經濟適用房以原價轉讓給劉女士。今年2月,彭某妻子突然到法院起訴稱,該套房屋是夫妻之間的共有財產,其丈夫彭某沒有征得自己的同意,偷偷賣給劉女士,因此要求法院宣布該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法庭上,彭某和劉女士均表示,該套房子其實不是彭某所買。因為劉女士是外地人,不能直接購買北京市的經濟適用住房,所以他們才想出這個“借名”的辦法。劉女士同時向法庭出示了一份“錢由劉女士出,房子也歸劉女士”的借名協議。
法院判決:出資不能改變所有權
法院審理后認定,彭某與開發商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和相關的房屋所有證書均為合法取得。依據上述文件記載,彭某是該套房屋的所有權人。同時,夫妻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應為夫妻共有財產,彭某不得擅自處理。妻子主張確認該買賣協議無效,于法有據。雖然劉女士主張購房款及相關費用全部由其支付,但不能改變房屋原始所有權性質。對于房屋的出資情況,不屬于本案審理范圍,如雙方存有爭議,可以另案解決。
律師支招:可上法院討要房款
北京 律師丹平原介紹,劉女士之所以面臨雞飛蛋打的局面,是因為她企圖用“合法的方式”來達到“非法的目的”———購買本來沒有資格購買的經濟適用房,任何法律都不會支持這種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丹律師說,該套房屋的所有權,劉女士現在肯定要不回來了,但如果有證據證實是劉女士出資購買的,她可以將彭某夫婦告上法院,要求他們返還該筆購房款。一般情況下,法院會支持這一請求。
相關鏈接:萬戶家庭未通過審核
北京市建委開發辦表示,自2001年5月本市對經濟適用住房購買資格實行審核制度以來,截至2003年底,申請購買家庭大約11.3萬戶,累計審核通過10.2萬戶,有近10%的家庭沒有通過審核。(記者王陽實習生李杰瓊)
微信號復制成功
微信號:lawyer02164
請返回微信添加朋友,粘貼微信號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