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眼看著兒子中考失利,林女士心想,不如讓兒子學手藝,以后也好維持生計。于是林女士帶著兒子找到了陳師傅學習電焊。
陳師傅對林女士的兒子照顧有加,非常盡心。而林女士也心存感激,便三天兩頭過來幫忙打理家務。
陳師傅的妻子常年有病,兒子也是整日忙于生意,無暇照顧。這樣一來,照顧陳師傅生活起居的任務,就落在了林女士肩上。
一來二往,陳師傅和林女士日久生情,兩人便生活在了一起。
2014年2月,陳師傅突患重病,住院期間,林女士悉心照顧,數月后,陳師傅因病去世。
陳師傅去世后,林女士拿出了一份遺囑,遺囑中寫到,陳師傅名下的一套房屋,在其過世后歸林女士所有。
林女士拿著這份遺囑向陳師傅的原配李欣梅(化名)及其兒子要求取得房屋,陳師傅的兒子小陳,看到后非常惱火,堅決不同意。
林女士認為,該遺囑是陳師傅的真實意思表示。自他生病以來受林女士照顧后,便多次說起要將房子給她,自己有權按照遺囑,繼承陳師傅所有的房屋。
律師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即所謂的“公序良俗”原則。作為現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充分體現了國家、民族、社會的基本利益要求,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法律化。我國《婚姻法》規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以及“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的法律規定。
本案中,盡管陳師傅立遺囑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遺囑也系其真實意思表示,形式上合法,但遺囑內容有違社會公序良俗,應屬無效遺囑。合法的婚姻應受保護,陳師傅將房屋立遺囑贈與林女士,剝奪了妻子李欣梅的合法財產繼承權,因此陳師傅所立遺囑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