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訴訟期間,被告紀亞琴擅自將訴爭樓房的第4層拆除,欲進行翻建。為有利于案件的審理和判決的執行,開元區人民法院于1987年7月8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二條第一款和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依職權作出訴訟保全裁定,查封廈禾巷26號樓房第4層。
開元區人民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該案進行了公開審理,查明:
原告與被告系同胞姐妹關系,座落在廈門市廈禾巷26號4層樓房一幢,系原告和被告生父紀經山、生母陳樹共同建置,產權登記于陳樹名下。被繼承人生有2男2女,長子紀天河、次子紀乃順于解放前去臺灣省謀生,至今下落不明。長女紀毛治,自幼被他人收養;次女紀亞琴,長期與母陳樹共同生活。訴爭的樓房1、3、4層由國家改造,2層由陳樹和被告居住。后來,被改造的3、4層樓房落實政策退還,由陳樹出租。原告雖自幼被他人收養,但在成年后仍與生母保持來往,生活上多方給予關照。陳樹晚年在病中,原告前往護理。1986年1月陳樹去世,原告與被告共同主持安葬。之后,原告提出繼承、分割陳樹遺產樓房,被告不同意,雙方發生糾紛。經親友和居民委員會調解,被告同意支付6000元補償原告。后因被告翻悔,原告即向開元區人民法院起訴。訴稱:原告系法定繼承人之一,對生母生前盡了贍養義務,主張繼承母親遺產;兄弟紀天河、紀乃順去臺灣后至今沒有音訊,念及骨肉之情,同意保留他們應繼承的份額,由原告和被告分別代管。
被告答辯稱:原告出生2個月時已由他人收養,與生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隨之消除,因此,不能作為生母的法定繼承人。但念及姐妹之情,且在逢年過節探望生母,故對其訴訟請求愿以經濟補償處理(補償人民幣6000元,分6年付清,每年1000元),但原告應將樓房產權證交由被告保存。
綜上,該院于1987年8月31日判決如下:
一、座落在廈禾巷26號樓房的第2、3、4層,由被告紀亞琴和去臺灣的紀天河、紀乃順共同繼承;
二、被告紀亞琴應補償原告紀毛治人民幣6000元,于本判決生效時交付2000元,生效6個月時交付2000元,生效1年時交付2000元;原告應在被告付清上述款后將訴爭房屋產權證交給被告。
本案訴訟費395元,原告負擔95元,被告負擔300元。
宣判后,原告紀毛治不服,以被繼承人陳樹并沒有將她送人收養,而且對其盡了較多的義務,要求依法繼承陳樹的遺產為由,向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上訴人紀毛治自幼由他人收養,依法與生母的權利義務關系消除,不能作為法定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但上訴人對被繼承人生前扶養較多;被繼承人去世后,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共同對其安葬,依法可適當分得陳樹的遺產。根據上訴人對被繼承人生前扶養的情況,分給上訴人的遺產金額偏低,可適當增加。據此,依照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于1988年6月1日判決:
維持原審判決第一項;第二項變更為:紀亞琴、紀天河、紀乃順共同補償紀毛治可適當分得房價款人民幣8000元,該款在紀天河、紀乃順未實際管業之前,先由紀亞琴支付。紀亞琴應在本判決生效后6個月內先付4000元,余款在1年內付清。紀毛治應在紀亞琴付清上列款后,將訴爭房屋的產權證交由紀亞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