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被“特價”蒙了眼
央行降息已經達五次,而國家也發出了降價促銷的號召,在這種情況下,樓盤的打折優惠也都開始比拼“史上之最”,在這眾多的打折方式之中,推“特價”的營銷方式被應用得最為廣泛,而這種特價營銷,也給購房者帶來了大幅優惠的“幻影”。武漢某房產研究機構何先生建議,許多樓盤推出的特價房在樓層、朝向等各個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瑕疵,購房者在看房的過程之中,一定要看清楚房子的樓層和戶型,確保非次品。
此外,在價格上也不能被表面的特價所蒙蔽,要綜合樓盤前期的價格、該樓盤的地價、成本價等各方面的因素,購房者應從戶型、面積、實用功能、小區配套等方面去對比計算,力爭獲取更高的性價比,而投資價值也不容忽視。他表示,即便是用于自住的房子,也需要考慮其保值率和增值率。
2. 地段理論仍需堅守
只要做好了小區的配套,地段多遠都不是問題。在很多營銷理念中,地處偏遠地段的樓盤往往拿后期的交通規劃或后期的交通配套做賣點,弱化了地段的重要性。一代理公司黃凱則表示,在購房的各項因素中,李嘉誠的地段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忽視,未來的規劃具有眾多的不可預測和控制性,到底未來如何,現在都只是空口白話。而從2008年的樓市走勢來看,中心地段樓盤的抗跌性也明顯好于次中心、郊區等區域的樓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眾多低價樓盤中,盡量選擇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中心地段。
此外,也要考察該樓盤爛尾的可能性。處在深度調整期的眾多開發商,一旦資金實力不夠充足,如果購買當下的期房,隨時存在爛尾的可能性,因此,購房者在考察時,要從開發商的開發能力開始考察,如:開發商資金鏈是否會有問題,開發進度怎么樣,欠銀行貸款還得怎么樣,辦理了售樓的相關證件沒,前期買房的業主有什么怨言,是不是品牌開發商開發的,降價、打折是不是極其瘋狂。
3. 配套并非越多越好
一個小區,配套越齊全就越好嗎?在光谷一樓盤策劃師郭先生看來則并非如此,他表示,一般情況下,買房應細算以下幾種費用。一是配套費用,配套服務設施是必須的,但也未必越多越高檔越齊全就越好,否則自己要付的服務費就越多,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配套條件的樓盤即可。
其次是物業費,物業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業服務的水準,但是高收費未必是好的服務,也要對物業公司的服務水平和其他項目的服務品質進行綜合考察。
4. 綠化率不等于綠地率
在開發商的宣傳里,綠化率是一個經常提及的概念,可何先生建議購房者不要陷入考察綠化率的誤區。他介紹,購房者真正應該考察的是綠地率。
所謂綠化率是指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化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它計算的是樹冠面積,而不是實際種植面積。而綠地率則計算的是實際種植面積。如此一來,同一個小區的綠化率肯定比綠地率要高很多,“如果某家開發商可以誠誠懇懇地說出自己的綠地率,那就說明這個樓盤可買的價值要比同等品質樓盤高得多”。他同時還提醒,如果從生態小環境的營造和后期的保養考慮,小區內種樹要好于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