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出現了一批房產投資“快炒族”,他們在每套房產上只要有10%的微利就“走”,因為頻繁操作,累積下來的利潤也很可觀。 最近,記者接觸了我市一些新型房產投資客,他們的特點是決不戀戰,也不追求高利潤,“吃進”的每套房產尚未在手里捂熱,只要有10%以上的利
日前,我市出現了一批房產投資“快炒族”,他們在每套房產上只要有10%的微利就“走”,因為頻繁操作,累積下來的利潤也很可觀。
最近,記者接觸了我市一些新型房產投資客,他們的特點是決不戀戰,也不追求高利潤,“吃進”的每套房產尚未在手里捂熱,只要有10%以上的利潤就盡快出手,再去尋找下一目標。“快炒族”成員之一郭濱告訴記者,他們這些人彼此間經常溝通信息,“內部認購”的新樓盤是他們的最愛,為了好出手,小戶型一般是他們的首選,“我們下手講究團隊配合,要求穩、準、狠,一次買幾套、十幾套是常事。”郭濱說他最初以50萬元起步,不到一年連本帶利已變為100多萬元。
據了解,一些開發商歡迎“快炒族”介入,因為銷售初期希望資金盡快回籠,“快炒族”的“鯰魚效應”客觀上也有益于樓盤擴大知名度,帶來更多購房人;但另一些計劃邊賣邊漲價、有意控制樓盤銷售速度的開發商則對“快炒族”深惡痛絕,認為他們的無序介入會打亂甚至破壞提價安排,記者看到我市有些樓盤已明確規定,草簽購房協議的人,如果想改名僅限于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
“快炒族”的出現,與目前各項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大直接相關,我市“快炒族”資深“元老”、已先后“快炒”過22套房產的徐德林對記者說,他原來是炒股大戶,但這么多年下來,身邊的一個個資深股民都是“曾經賺過錢”甚至“曾經賺過大錢”,而最終不賠就不錯了,比較下來還是投資房產收益高,但隨著國家調控力度的加大,又不敢把價格越來越高的房產“捂”在手里,于是只能轉為“快炒”。(記者 張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