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物業管理是指在業主、業主大會選聘物業管理企業之前,建設單位通過招投標方式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管理企業,依法簽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由受聘的物業實施前期物業管理。前期物業管理一般包括早期介入、業主入住、裝修管理、物業檔案管理等內容。
2.1物業管理早期介入
物業管理早期介入,是指物業管理企業在物業的開發設計階段即介入,從事物業形成前的階段性管理。即指物業管理企業在接管物業之前,參與房地產項目的投資立項、規劃設計及施工建設等過程,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建成后的物業能夠更好地滿足業主和物業使用人的需求。物業管理企業早期介入的咨詢服務對象,主要是房地產開發商或投資商,其費用應由開發商承擔。
對于一項物業來說,存在著開發—經營—管理三個階段。通常所說的物業管理,是在物業的管理階段進入,即在物業交付使用時進入。但是,從物業管理的實踐來看,因為開發設計是物業項目能否形成完整、舒適、便利的功能區域的先天制約階段,而房地產開發商在規劃設計中只考慮房屋和配套設施建造時的方便和節約,設計人員只考慮國家現行的技術標準和建設成本,很少從日后使用和管理要求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造成建成后物業使用和管理上的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現在常見的停車位不足;房屋使用功能落后;設備設施科技含量滯后,水、電、煤氣、通風、交通等配套方面的不完善等。這種設計規劃上的先天不足,即使業主多有抱怨,影響物業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但也往往無法彌補。如果開發商在規劃設計階段就選擇好物業管理企業,利用物業管理企業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從利于物業管理的角度對規劃設計提出建議和意見,不僅可以使規劃設計更符合使用和管理的要求,為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可以充分滿足人們對工作或居住功能、環境的需求,保持其產品的競爭力。
對于物業管理企業而言,由于將來的業主擁有決定續聘、選聘或解聘物業管理企業的權利,因此,在早期介入中物業管理企業能否主動站在業主的立場,充分考慮業主的需要,是一個能否在業主心目中樹立起忠實可信的好“管家”的關鍵機會。早期介入還有利于物業管理企業加強對物業的全面了解,為物業前期管理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形成有序的管理秩序奠定基礎。
物業管理早期介入一般包括立項決策、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竣工驗收等四個階段。
2.1.1立項決策階段早期介入的內容
立項決策階段的早期介入是指物業管理企業在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開始介入,此時的主要內容就是對項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見和建議。
立項決策階段是房地產開發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主要是開發什么、能否開發等問題。這首先就依賴于對市場的調查分析,此時物業管理企業應該對欲開發的房地產項目,提出專業意見,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就該項目今后的物業管理提出書面咨詢報告,以便房地產開發商在決策時,能夠綜合考慮包括物業管理目標和模式定位在內的各方面意見,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些專業意見包括:
1.項目的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用途功能根據城市規劃,按照最佳最優原則確定開發類型、項目功能。
(2)確立消費檔次根據地域的消費能力,確定開發項目的形象風格、租售價位。
(3)篩選目標客戶以有效需求為導向,確定項目的目標客戶。
(4)推出主打房型根據目標客戶的具體情況,提出主打房型、面積和使用功能。
(5)選擇入市時機根據企業經濟實力和投資流量,分析和選擇適當的入市時機。
2.潛在客戶的構成
(1)目標客戶定性調查根據項目市場定位,確定客戶群體的職業、收入、年齡。
(2)目標客戶定量調查符合定性條件的客戶群體的數量。
3.消費水平與需求
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狀況、產業發展狀況、居民收入狀況、市場需求狀況及目標客戶對項目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等因素,對項目進行合理定位、確定項目品質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項目規模、后期的規劃設計與營銷推廣具有潛在影響。
4.項目周邊情況
以步行30分鐘為半徑,了解項目周邊人文習慣(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飲食習慣、風俗習慣等)、區域配套設施(如醫院、購物場所、學校、派出所、政府派出機構等)和公共設施(如供電、供水、供暖、供氣、排水等)等情況。
5.周邊物業管理概況
周邊項目物業管理模式的定位、物業管理的內容、管理服務的標準,最具吸引力和差異化的亮點。
6.日后的物業管理內容
針對周邊物業管理概況,初步確定的物業管理模式、內容、服務標準等,并據此測算管理的成本費用等。需要注意的是物業管理模式,要盡量凸顯差異化,表現個性主張。
[案例2-1]華僑城的項目定位
深圳市的華僑城地產項目波托菲諾被公認為華南地區最具規模和旅游文化特色的高尚住宅區。整個項目總占地面積達8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整個區域規劃以意大利PORTOFINO為藍本,結合華僑城的旅游文化、自然山水資源而精心構筑。波托菲諾不但包容現行的城市居住區的構成概念與原則,而且更強調居住空間的主體性、生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現代性。華僑城稱為深圳城市的“第三軸線”,在這條用自然生態雕琢的軸線上,有著4.8平方公里的深厚綠色以及4大主題公園和多個生態廣場。依托原有的燕含山、杜鵑山、麒麟山等自然環境資源,當別人還在城市中建花園,華僑城卻開始在花園中建城市了;從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族文化村、歡樂谷到生態廣場、雕塑走廊,華僑城向人們展現的是一個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高尚國際大社區,留給人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個字“綠色”。在這里很好地表現了其主體設計思路,就是對華僑城現有生態環境的利用和包容,在環境設計上充分考慮到了與整個華僑城大環境的融合,力求實現一個共享的生態華僑城,憑借優異的自然資源去成就一個非凡的生態國際社區。它是一種集居家、休閑、度假、購物、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新型生活形態。
住在華僑城的居民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原有當地住戶,二是外來移民。外來移民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當地住戶,加之華僑城地塊開發相對較晚,所以原有的居住習慣特性不明顯。外來移民的整體素質較高,80%以上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收入相對較高且很穩定。受華僑城整體規劃影響,該區域居民對環境、生態、居住氛圍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