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行死刑前,一死囚懷著內疚的心情,寫信給姐姐,委托其將遺物轉交給父母。可他的姐姐將遺物交給母親幾年后,父親卻以女兒擅自處分兒子遺產為由,將她告上法庭。1995年,王某因刑事犯罪被判死刑。在執行之前,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于是,王某懷著內疚的心情,寫信給姐姐并留下遺囑:讓她將自己的兩枚金戒指和8000元存折轉交給父母,以示彌補之意。不久,王某被執行死刑。其姐王芳按他的遺囑,將8000元存折交給了母親。在母親的同意下,王芳又將其中一枚金戒指化成兩枚小戒指,由父母各得一枚;另一枚戒指,則用自己的金項鏈交換。當中差價,由她在金店化戒指時墊付的添金費和加工費沖抵。當時,王芳父母的關系并不和睦,也不住在一起。不過,王芳說,她將弟弟的遺產轉交給母親后,父親并沒有異議。哪知幾年后,父親王平因肺結核要看病,就要求王芳返還那筆“屬于自己的遺產”。
王芳表示,遺產早已全部交給母親。于是,王平以女兒擅分遺產為由,將其告上法院,要求王芳返還他應繼承的那部分遺產。據悉,法院受理此案后,曾一度在法官中引起爭議。一些法官認為,王某無配偶和子女,其遺產應由第一繼承人的父母共同繼承。作為遺產保管人的王芳,未征得父親的同意,就將遺產交給母親處理,要承擔責任。她應該把部分遺產返還給其父王平。另一部分法官則認為,王芳僅為遺產的保管人,她將遺產及時交給母親后,就應該認為其父母的繼承行為已經完成。至于他們兩人之間如何分割遺產,和王芳無關。據悉,法院最后認定王芳沒有過錯,駁回了王平的訴訟請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南京日報記者殷駿法官說案建鄴區法院一位法官說,此案爭議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王芳應承擔什么責任;二是王芳是否擅分了遺產。王某在死刑前寫信給王芳,讓她將遺產交給父母,但沒有讓她進行分割。因此,王芳只是一個遺產保管人,她的責任就是妥善保管遺產,并將遺產及時轉交給有繼承權的人,并沒有分割遺產的責任。
王芳經母親同意兌換戒指后,將所有遺產交給母親,這是她交付所保管遺產的行為,并不是對遺產的分割。所以,無論王芳將遺產交給父母中的任何一人,均可視為其保管義務的結束。鑒于王芳確實已將其所保管的遺產全部交出,且不存在擅自分割遺產的行為,因此,王平要求女兒再次支付遺產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