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茜,家在重慶萬州,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除了父母,還有一個小她3歲的弟弟。
城鄉居民收入比去年3.28∶1,絕對額的收入差距達到8172.5元。
1995年,何茜考入成都一所重點大學,改變一家人生活環境成為她根深蒂固的愿望。大學4年,她白天推銷雅芳,晚上在餐館幫忙,周末還跑幾個家教。兩年下來,攢了2萬元。一次偶然,她進了股市。1997年股市牛市時,她就在葛洲壩這支股票上大賺。到1999年畢業時,她的2萬元變成了10萬元。
畢業三年買下三套房1999年畢業后,闖勁十足的何茜來到蘇州,到了一家大型IT企業做公關和市場。同事們都在外租房住的時候,何茜盤算,與其每月花上七八百元的房租,不如自己貸款買房。當時的商品房價格低,為了鼓勵居民房貸,當地政府還實行購房退稅的優惠政策。首期付了2萬,她住進了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拿到鑰匙的那一刻,感到自己有房子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當時,她稅后工資近3000元,每月付完1400元房貸,剩下的足夠平時開銷。
憑著有限的資金,生平第一次通過銀行貸款置業,何茜嘗到了"有房族"的滋味。"那時候,手里有了一筆余錢,總覺得貸款買房是最可靠的理財方式。而且跟股票、基金不同,房子就實實在在擺在那里,讓人安心。" 工作上,這位能干的小女子很快就能獨當一面,不久就做到了部門主管的位子,每年的業績都排在全公司的TOP10。對于這幾年的生活,何茜特常提一個細節--在蘇州的5年多,去KTV的次數不超過5次,"過著跟修女一般的生活"。
三年后,何茜在蘇州買下了第二套房子。買房的過程相當有戲劇性:2003年的一天,她和男友約好去看電影,碰面卻發現沒什么值得看的片子。兩人手拉手悻悻地走在馬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新樓盤的廣告。5分鐘后,她付了訂金。
第三套房子的故事同樣離譜。也是2003年,因為工作需要,何茜回成都出差。下了飛機,讓出租車司機在府南河繞上了一圈,感嘆府南河變化大之余,她買下了第三套房。"當時,出租車司機都覺得我是吃錯藥了。"所以,"后來朋友都笑我,說我買房子就像在菜市場買蘿卜"。
[1][2][下一頁]
買第二套房子的時候,正值蘇州房價最高的階段,當時風傳輕軌要修到上海,蘇州的房價開始暴漲。這套位于蘇州新城商業街上、115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6000元,何茜貸款十年,每月按揭3500元。后來證明這并不是一樁成功的投資--不久,傳聞中的輕軌成了泡影,蘇州的房價開始回落。不過幸虧地段還不錯,租出去還算容易。
北漂買下第四、五套房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發展空間,2003年底,何茜決然離開蘇州,跳槽到北京一家業內名氣很大的互聯網企業。收入為稅后6000多,一下子漲了一倍。當時市場部只有她一個人,她一個人把全國的銷售渠道都鋪設好了,完成了年銷售1000萬的規模。27歲的何茜,事業如日中天。來到北京,也成就了她購買第四、五套房的機緣。
當時廣安門小復式項目,首付收一成,一套總價才21萬多。于是她將在蘇州這幾年賺的錢傾囊而出,湊上8萬多,一口氣買下了2套小復式。但隨之而來是巨大的還款壓力,迫不得已之下,她將這兩套半年內即可入住的酒店公寓,加上蘇州、成都的房子悉數出租,月租收益居然近7000。她第一次嘗到了以租養房的甜頭,隨后這種理財方法被她大膽啟用:每個月工資用來還月供,而一年房租存起來,被派到了更大的用途。
來之不易的六、七套房2005年元旦,她回到成都開同學會。錦官秀城成為了她的第六套房子。當時她剛剛還清了廣安門的房款,手里沒有一分錢。為了買第六套房子,她厚著臉皮向親戚朋友借了6萬多的首付。
2005年,她遇到空前的經濟困難。雖然已清掉一個廣安門貸款,但新貸的房貸也加入進來。這個時候,轉機又一次眷顧了她。她和朋友做起了理療儀代理生意,就在帳上收益到13萬的時候,她又開始了買第七套房子的計劃。
這次買房貸款,國家開始對貸款控制,貸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個人資料先是被送到了建行,建行查到她當時其他還有3套房貸,直接被退了回來。后來又陸續送到別的銀行,有的銀行要求提高首付到4成,而她當時手里只有這13萬,再多拿出一點都沒有。就這樣,貸款四處碰壁。后來轉機再次出現。2006年2月,她終于完成了交易,拿到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回到北京,何茜又繼續打工。而這一年的貸款也上升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每個月8100元。2006年年底,她將一年10萬的租金和8萬元其他收益,分別還清了蘇州的房貸和成都另一個房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