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的580萬套,到2011年的1000萬套,再到“十二五”期間的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指標增速飛快。而在這個飛快的增速下,將對商品房市場供需格局帶來哪些重大變化呢?昨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微訪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猜測,至少有50%的房地產企業會在未來兩三年內被淘汰出局。而業內專家則表示,保障房陸續交付時,中低端房源供不應求的現象將得到有效緩解,高房價問題也會得到逐步解決。
3600萬套 房地產市場的一半沒有了
“‘十二五’期間,國家決定建3600萬套的保障性住房,將對中國房地產的格局造成重大的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一半將沒有了。 ”昨日,在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對樓市格局的影響微訪談上,潘石屹坦言道。
在他看來,由政府建的保障性住房來占領,對現有的房地產和房地產企業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需要的建設資金約5萬億人民幣,差不多可以解決1.3億人的住房。 “3600萬套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就如房地產市場成長的更年期一樣,整個結構都面臨著重大的調整和變化。對房地產開發商,主要是住宅開發商的影響是巨大的。我認為至少有50%的房地產企業會在未來兩三年內被淘汰出局。淘汰掉的企業應該是實力比較差,其產品與保障性住房在地理位置、產品質量和戶型上沒有太多差距的企業。房地產企業生存最重要的是資金實力,資金成了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潘石屹預測到。
滬上不少房地產企業也深有同感,一家在滬上市企業的負責人就向記者表示,目前的保障房格局,意味著中低端的住宅市場化份額將會減少,要么做高端的,要么改為商業綜合體。而現在對于房企而言,必須保證的是資金鏈。
“在這種局面下,開發商拿地的熱情將會有所降溫。”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姚玲珍向記者介紹道。她表示,隨著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商品房的擠出效應凸顯,供需格局的變化,使得開發商勢必要對資金鏈、現金流分外關注,做項目并不一定都有大利潤,高價拿地的情況將有所降溫。同時市場化商品房的競爭也從原來的價格競爭轉向軟實力的競爭,如服務、品牌等領域將更受到市場的關注。
而隨著保障房的推出,目前的限購令有可能完成其歷史使命。潘石屹就表示,預計3年后, 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推向社會,限購政策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用限購政策先抑制住商品房的房價,再爭取時間來建設保障性住房的做法,潘石屹將其定義為用麻醉藥的休克療法來完成房地產結構大的轉變。
保障房調出房價新拐點
3600萬套保障房,對于目前的房地產市場而言,尤其是高居不下的房價,無疑又是一個重磅炸彈。
專家向記者表示, 2009年以前,保障房所占比重太少,對市場幾乎微不足道。如今大步伐提速讓人驚喜,今年1000萬套的開工量將超過去年商品住宅900萬套的總量。對于其產生的影響,陳晟認為,房屋建設需要時間,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是等到保障房陸續交付時,中低端房源供不應求的現象將得到有效緩解,如今的限購令等調控政策正是在為保障房的面世爭取時間。房價方面,陳晟預計,同以剛需客為主力的中小戶型商品房價格可能出現調整,但高端稀缺房源價格仍將以維穩為主。
姚玲珍也指出,此次保障房的計劃,其基本覆蓋面達到20%,使得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得到明顯的緩解,而公租房等保障房的推出,也解決了不少都市夾心層的問題。通過完善的保障房體系的建設,對于解決目前的高房價問題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振奮背后的思考
“備受鼓舞、充滿期待、也有隱憂。 ”這是復旦大學陳杰教授對保障房大提速的評價。他指出,保障房比重過低,購買商品住宅之外幾乎沒有選擇余地,被認為是目前房價畸高的根本性原因之一。而保障房計劃“實在大手筆”,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過去的缺位“補課”。陳杰還表示,大規模開展保障房建設工程無疑振奮了民心,但是歡呼過后也需要冷靜思考一些問題。
專家認為,保障房與市場化商品住宅勢必將激烈爭奪土地、資金、建筑工人、水泥鋼筋建材等要素資源,保障房這部分增量實際上主要是要與商品住宅爭奪產能。假設今后,保障房規模上去了,但商品住房供應更加短缺,那么商品住房市場價格就會更加難以抑制,居民住宅方面可能出現極端的兩極分化,要么保障房,要么昂貴的商品房,中間缺乏自然連續的過渡。這時,夾在既買不起商品住宅、又進入不了保障體系的“夾心層”將更加痛苦。
(更多相關信息請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