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已經如此高的房價仍在毫無止境地抬高,一部分普通城市人自發地聯合起來,要自己買地蓋自己的房了。由非房地產經營者發起的“個人集資建房”行動,已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目前,上海的“家園”成員在實現造房計劃中面對種種質疑,實施方案還懸而未決;北京第一例個人非營利集資建房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南京、成都等全國好多省份亦都紛紛冒出了集資建房的案例。難道個人集資建房將要風行?
    業內有關專家指出,個人買地集資建房現象是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產物,理應由市場來決定它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潛能。日前,遲遲不肯露面的祁克勤先生終于拿著他的“陽光200VS藍色夢想”招募入股合伙建房計劃書,在上海召開了由房地產專家、要求入股者、學者、律師、官方人士等參加的個人集資建房方案研討會。
    業界人士策劃集資建房
    作為“集資建房”策劃人,祁先生對記者說,他曾做過開發商,也做過代理商,對成本控制和開發商的利潤有很清晰的認識,對于房地產的開發、銷售流程也很清楚。此次集資建房希望建一幢商住兩用樓,計劃尋找的地塊位置在內環以內,面積為12畝左右。目前內環內的土地價格每畝在800萬元左右。將來建成的商住兩用樓為“小高層”,容積率在2.5以內,總共為200戶。
    祁先生說,由于建的是商住兩用樓,未來對當地稅收的貢獻也不會小,所以應該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和支持。以他這么多年來的房地產經驗來看,房地產開發商獲利30%是很正常的。而“集資建房”,未來建好的房屋將以“股份分紅”的形式分配給股東,所以沒有什么營銷成本,這將節約開支約占建房總價的10%,這樣,集資建房成本至少節約40%。以現在內環內每平方米15000元左右的商品房價來估計,“集資建房”的成本大概在每平方米8000元。
    據了解,“祁氏方案”將成立股份公司,每人50萬元入股,如果這個公司以200個股東來計算,公司將有1億元資金用來集資建房。祁先生說,全部資金將委托上海股權托管中心管理,公司將來的每筆開支至少要董事會全體成員同意,重大的事情要全體股東大會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方能生效,由此保證資金的安全性。
    然而目前在上海,“個人集資建房”還面臨一些法律問題,尤其是小產證問題和網上備案交易的問題,祁先生稱這有待政府有關部門作出決定。
    普通購房者踴躍參與
    要住房,購房者除了從開發商手里買房子或買二手房,沒有第二個選擇。眼下,房價漲得太快,已經出乎人們的意料。有專家指出,高房價使得來城市投資的成本大大提高,也使得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普通市民在內環線購房的計劃落空。“個人集資建房”的出現,無疑讓一部分普通的購房者產生了新希望。記者采訪了一位攜女兒前來參加研討會、想參與個人集資建房的入股者代表,她家住在宛平南路近中山路,是私房,目前面臨動拆遷。她的私房國家會給她50萬元左右的補貼,這筆錢要買市中心房是不可能的了,住到郊外環線動遷房去女兒上班又不方便。聽說有個人集資建房的機會,她熱血沸騰了,急著趕了過來。這位女士說她還代表周圍要拆遷的鄰居,還有許多同事,大家都想要來入股“個人集資建房”。
    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正視
    盡管個人集資合作建房組建模式和參與人群結構不盡相同,但進入2005年,這一形式在我國一些大城市紛紛出爐卻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令不少市民眼前一亮的房地產建設開發模式登上如今的房地產市場舞臺,不僅使許多購房者變成自己住宅開發的真正主人,也使更多具有中等收入的人能更早地擁有自己的滿意住宅。
    個人買地集資建房的現象也是與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相對應的必然產物,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正視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中的這種還比較另類的現象。
    中國房地產集團董事長孟曉蘇認為,合作建房在國內外并不鮮見。大城市出現合作建房則是房地產市場成熟的一個標志。這種合作建房的方式不會影響城市房地產開發,因為它在房地產群體中所占份額很少。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表示,個人集資建房,它的專業術語應該叫做“合伙建房”,是以往房地產市場所缺欠的一個部分。它是目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一種細分或者說一種補充,是房地產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正常產物。他認為,這種房產開發模式在國外早已有之,這種形式意味著原來由銀行和開發商承擔的房地產市場風險將由建房人自己負責。
    日前,就“個人集資建房”問題,記者電話采訪了上海市房地局土地利用管理處有關領導。他們認為,上海對個人集資建房,既不反對,也不鼓勵,目前也沒有專門針對個人集資建房的土地供應政策出臺。但是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正視這種現象的出現,因為要求入股集資建房的是占極大多數的中檔收入者。
    政府對目前的低收入者、低保戶給予了廉售廉租的政策待遇,但遠比低收入者大得多的中檔收入人群,他們也遇到了動遷、子女婚嫁、改善居住環境等安居樂業的問題,在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個人集資建房”現象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