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適用房的發展歷程
醞釀時期:1991年
經濟適用房是我國在房改過程中為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產種類,是適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房。早在1991年6月份,國務院就在《關于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 大力發展經濟適用的商品房,優先解決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 ”。
啟動、開建時期:1998年
1997、1998年是房改的關鍵時期,也是房地產行業的起步時期,當時的商品房價格同以工薪階層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差距甚大。國家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和啟動市場消費,經濟適用房于1998年適時推出了,用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高速發展時期:1999年-2005年
從1998 年經濟適用房開始興建以后,全國各地的經濟適用房在短短幾年內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房價的相對低廉,逐漸成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選擇。無論從開工面積和項目數量都在成倍增加,經濟適用房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質疑時期:2005年-2006年
1、經濟適用房小區出現大量閑置“豪宅”,已售經濟適用房呈現“高租售率”。
2、經濟適用房都這么難買!凌晨4點排隊老大爺買不到經濟適用房。
3、經濟適用房小區出現大量有錢人,奔馳,寶馬屢見不鮮。
轉型時期:2006年8月
建設部稱,經濟適用房將一改以往出售的形式,面向低收入人群出租。租賃型經適房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廉租房、租賃型經適房及限價商品房三者將共同組成實物型的住宅保障。未來住宅保障體系中的實物補貼可能將分為三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