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電網對全國660個城市的調查中,連續6個月電表零讀數的住宅有6540萬套,可以容納2.3億人居住”。近日,凡是有關房地產的文章,這一論據被頻頻引用,借以說明樓市炒家的瘋狂和論證樓市新政的及時合理。
客觀地說,炒家確實存在。從樓市新政出臺到現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雖然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成交量下跌,甚至有傳佛山等地出現退房潮,但是樓價依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至此新政出臺已經兩個月,也出現了不少懷疑的聲音,新政的嚴厲打擊下,是否已經造成了誤傷,而成交量下降價格屹立不改的現象,也恰恰也說明了,目前在持幣觀望的更多是改善型居住的消費者。
明確購房用途 一線城市并非首選
“本想改善下住房,接父母來養老,但結果新政一出,首付提高了,手里的錢恐怕就不夠了”。在廣州工作的李先生在被問及時頗有無奈地答道。而與李先生不同的,同樣在廣州工作的魏先生卻將目光投在了佛山。
“佛山這里房價低、環境好、交通便利,父母在這邊養老最好;而我自己,開車一個鐘多點就到,而住市區住偏點,上班時間也要四五十分鐘,我四月份趕在新政出臺前買了這套房,其實還蠻值的。”時代依云小鎮的業主魏先生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其實上述的這樣的改善型購房者并不在少數,而面對新政下一線城市的房貸緊縮利率增高,不少人將購房念頭暫時擱置,不過購房需求仍舊存在,或許自己可以等,但婚期婚房確實拖沓不得,而為父母頤養天年的養老房同樣也要放在日程上。
這時,二三線城市就成為了不少改善型購房者的目光的焦點,相對較低的價格,日趨完善的交通及較低的人口密度,都成為吸引的理由。
解讀政策指向 合理期盼降價幅度
新政策的出臺,大家也對政策調控下的房價給予了厚望,但面對樓市減量不降價,部分城市持續上漲的情況,甚至出現傳聞中的“退房潮”,專家也指出,要理性的解讀地產新政。
國十條的出臺,更多的指向在一線頻頻出手瘋狂的炒房客,雖然是被稱為“精準打擊”但還是會給一些普通購房者帶來困擾。一線城市的土地開發資源有限,需求也客觀存在,政策的調控力度要在半年左右才能見效,所以一線城市可以適度觀望。
“我在佛山的這套時代地產的房子現在不少房產公司在問我賣不賣,我肯定不會賣的。一是說這套房子是我自己給父母住的,又不是炒房;二是因為,新政出臺,我這套房子如果賣了之后,再賣其它沒準會被認定為三套房,所以還是不動為好。”依云小鎮的業主魏先生如是說。
而在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價格上漲,其實也是調控的必然結果:不少外出在一線城市工作的人,面對一線城市的購房壓力,退而求在自己老家或一線城市周邊購房;同時二三線城市由于之前沒有被炒房客重點關注,所以呈現出的需求更為剛性。面對不斷地增長購房需求,房價的適度上揚也符合市場的客觀規律。對于期待二三線城市房價大幅回落的購房者,專家的建議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不要過高期盼價格下降,甚至沖動退房造成導致房產市場的惡性發展。
其實,無論房貸新政還是房產稅甚至說戶籍改革,國家都是對炒房客進行精準打擊,穩定中國地產行業健康的發展。而各位消費者對新政也要有一個明晰的解讀,穩定并非意味著降價,盲目退房也不是一個理性應對的方式。對于不同城市,不同需求的購房,各個購房者也要有理性的判斷,最終完成安得其居的夢想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