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資料:胡健擁,30多歲,10年以上投資經驗,對整個成都樓市的發展脈絡把握得非常準確。 經典語錄:“一張床、一間房、一個窩、一棟樓、很多棟樓,這是任何一個來到成都的人的夢想軌跡,我也是其中一員,所以我選擇投資房產。” “成都的居住性價比非常高,而
富爸爸資料:胡健擁,30多歲,10年以上投資經驗,對整個成都樓市的發展脈絡把握得非常準確。
經典語錄:“一張床、一間房、一個窩、一棟樓、很多棟樓,這是任何一個來到成都的人的夢想軌跡,我也是其中一員,所以我選擇投資房產。”
“成都的居住性價比非常高,而房價較低,房產投資前景樂觀。”
“機會給予勤奮者,房產投資者也一樣。”
——胡健擁
敏銳觀察
我是房產投資先驅
1995年,成都人對于房屋的理解,大多數還處于等待單位分房的狀態。房屋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滿足需求、擴大面積的初級狀態,當時人們還沒有投資觀念。學美術出身的我,從學校畢業便直接“下海”,為一些剛出現的房產公司做市場調查和宣傳。雖然對房產的概念比較模糊,但我敏銳地意識到,這一行業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和潛力。于是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發現一些國外發達城市的房產行業都已經蓬勃發展,成都樓市的崛起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我開始為一些房產公司做策劃、銷售、建筑………到1998年,我已經熟悉了房地產開發一個項目的所有環節,并且由于大量工作經驗的累積,我具備了一個優勢:我留意觀察,很清楚成都樓市真正需要什么產品、成都房地產市場趨向以及成都人的消費需求。那時候大批的打工者進入成都,但自己的不多,多數是在親戚家借宿。一者因為經濟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房產還沒有市場化。我意識到,房產投資機會初現。
錦銹花園(武城房產開發)被很多人認為是成都樓市進入市場化開發的標志性產品,但當時購買100多萬元的房子顯然是不現實的。1995年的時候,由幾個成都人投資,沈陽一個開發商進行開發的五大花園,才初步形成了成都房地產開發的最初模型。當時武成房產在雙楠已經開發了項目,也就是棕南小區早期項目,成都的一些富人住進了棕南小區,而為滿足居住的人和一些外來打工者則住進了五大花園。此時我意識到,這將是成都樓市發生的第一次契機,但由于條件不充分,我錯過了這次房地產投資機會。
投資成功
因為準備著
不過當時的市場不太規范,具有很大的投資機會。此后成都市開始加快城市化進程和舊城改造,帶來了大量的農村人,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則形成了原始的房產投資資本。1992年至1995年,一些外來生意人基本上完成了小規模生意到形成公司的過渡,也帶來了大量資本。其次,從政府部門分流出的一部分人開始關注房產投資。
1997年、1998年成都樓市陸續出現房產投資客。此時的市場蛋糕正在急劇膨脹,我也成為投資客中的一員。只是由于我關注得比較早,而且視野比較開闊,對成都樓市的走向把握很準,所以我一接觸房產就很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我了解到城南二環有個居民非常密集的社區,環境非常差,道路不通,水電不通,居民強烈要求政府改善居住環境,政府也有意找房產開發公司進行開發。但很多人熱衷于尋找土地,投資新盤,由于經驗不足,不想涉及舊城改造投資。之前我在積累過程中對于房產各個環節都比較了解,包括拆遷、開發改造等各個環節,并且深知舊城改造具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和新盤開發不可比擬的政策支持,所以我將此地作為投資的第一站。而此時南二環外已經飛速發展,這一時期已涌現出了諸如玉林、中華園等成熟高檔社區,所以我的項目做成后憑東風上青云,做得非常成功,同時也因此成就了一大批房產投資者。
市場變化
看清投資方向
2000年以后,成都樓市開始進入飛速發展階段,而且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大批品質較好的開始出現,如領秀別墅、河濱印象、國嘉華庭等。一些外來大開發商也開始關注成都,如萬科、中海、華潤、萬達、綠地等。這些公司的進入,在資金實力、產品品質、企業管理、行業規范等方面為成都樓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他們的進入直接導致混亂的成都房地產行業的覺醒,搶占了大部分市場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