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遺囑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其實是一個很熟悉的詞,可能每一個人都知道遺囑是干什么的,但是在生活當中真正能用到遺囑或者我們生活當中有親友用到的其實是很少的。
可能國人的傳統思想里對于這個詞會比較忌諱,尤其是很多老人,如果你要想說提一下遺囑這個事,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是不是不吉利或者不太孝順。而且可能我們大多數見到遺囑的時候是在影視劇當中。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立遺囑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沒有這方面現實的經歷。
近日,中華遺囑庫負責人陳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30多歲是立遺囑的最佳時間”,這個言論一出,引發了社會的關注。昨天晚上,我們的值班編輯王一棚也采訪到了一些聽眾朋友,對于三十歲立遺囑這件事,他們都表示沒有考慮,理由卻不盡相同。
觀點一:太早了。
聽眾朋友:我覺得對于30歲立遺囑的這件事情,首先我覺得現在結婚的年齡通常都偏晚,30歲可能還沒結婚,甚至還沒有孩子,所以我覺得30歲立遺囑這個事還是比較早的,對于我來說,我不會去考慮。
觀點二:不吉利。
聽眾朋友:我覺得30歲立遺囑這個事情從人生的長期規劃包括可能從經濟上等各種角度來講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正確的,但是放在國人的角度來講,中國人畢竟比較覺得立遺囑這種事情可能不太吉利,所以可能我個人來講我不會這么做,畢竟30歲我還很年輕,立遺囑這種事情對我個人來講不是一個很吉利的事情。
第三種觀點:太麻煩。
聽眾朋友:這事還真沒想過,不過你要說按道理講30多歲的人這個時間上有老,下有小的如果突然就沒了,不立遺囑還真是挺麻煩的一件事。可是你話說回來了,這個時候你立遺囑怎么立呀?把自己財產理清楚其實都是一件挺復雜的事,其實我覺得30多歲立遺囑現在不太現實,如果你說有沒有這個必要,有這個意識,反正我覺得要真是立的話,立起來就挺麻煩的,而且你還得時不長的就得換一換,到了三年五年之后財產狀況又不一樣了,還得再去那塊更改挺麻煩的。
三種觀點,各有代表性,聽上去似乎都有那么些道理,昨天晚上,新聞縱橫在微博上也發起了相關話題的互動,我們再來看看網友是怎么看的:網友“CC”他說:如果家庭關系復雜而且你小有財產的,個人覺得可以考慮早立,畢竟現今的生活節奏快,危機也多,未雨綢繆未嘗不可。
網友“AA”他就說:其實我覺得只要有想法后都可以立遺囑,但是要設遺囑啟動權和什么情況啟動遺囑,想的還挺專業。
網友“BB”他說,感到的是無奈,因為"沒家沒業沒房沒車沒孩,立遺囑真不知道寫點什么。
的確,30多歲也是一個人體力和思維最為旺盛的時期,活得好好的,為什么要立遺囑呢?我們還是介紹說那位中華遺囑庫的負責人陳某,陳某說,主要是為了防患于未然。
陳某:30多歲的人,他在整個家庭里面是一個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旦他發生風險的話,整個的經濟活動和家庭關系都面臨著一種巨大的風險,這就是一種風險的意識。所謂風險意識就是有家庭,然后有一定的財產,這個時候一旦他們發生了意外死亡的這種情況,他們的家庭所承受的風險是更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應該去立遺囑,同時有這種責任意識,就是說通過立遺囑來管理好自己的事物,并不是說考慮到自己怎么樣,而是考慮到自己所關心、所愛的人,他們的未來要怎么樣?第三個它是一種管理意識,遺囑只是一種管理的一種方式。
誰都不希望發生意外,可是如果發生了意外在現實當中會遭遇到什么呢?有一份調查統計,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年自然死亡的老人當中,立有正式遺囑的不超過25%。因為沒有遺囑,哪怕是獨生子女家庭,對這個遺產的繼承應該都毫無爭議的情況下,也往往會因為現實遇到很多麻煩。遺囑庫的負責人陳某就說了,在中年人意外死亡當中,因為沒有遺囑而引發的矛盾糾紛甚至是悲劇比比皆是。
陳某:比如說我接觸的一個案例,中年去世的這位張先生,由于觀念的問題,他自己也沒有考慮到,他身邊的人也沒有提醒他。那么等他去世以后,一些焦點問題上就家人就處于不可調和的地步,經過艱苦的調解,最后大家都調解成功了。但是這種調解的背后,其實是沒有必要發生的一些痛苦的爭執,因為如果當前有遺囑的話,這些爭執都可以不存在。就是遺囑它不僅僅是處理財產,它其實是體現一種責任,它是一種很深刻的關懷。
其實說到這兒,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適時的去改變一些傳統的觀點,去尋找一種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就像剛才陳某說了,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深刻的關懷。
再來看看歷史上的一些情況。根據資料,現存世界上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遺囑是一個埃及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立下的。從那個時候到現在,4500多年過去了,立遺囑在西方國家已經相當普遍。老話都說了,人有旦夕禍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其實每一天都充滿了意外,比如說交通事故、自然災難等等,每天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并且,隨著咱們國家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還有個人財富的不斷積累,我們是否也應該想一想立一下遺囑為身后事作一個妥善的安排呢?
陳某:我非常贊賞愛因斯坦有一句話,他就是說,當我們的看法變化的時候,整個世界就變化了。那么在遺囑的問題上也是一樣,當我們的看法變化了以后,遺囑對于我們來說也變化了,之前我們覺得它是黑色的,當我們看好變化以后,可能我們會覺得它是幸福的溫馨的顏色。特別是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來講,許多舊的思想觀念需要被改變,那么這個時候要朝著一個更積極的方向去發展,對我們的社會會更有實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