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后期,眾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在宮廷里上演了一場場政治斗爭。康熙駕崩后,重臣從"正大光明"扁后取出康熙的遺詔,從而平息了皇位之爭。
現代電視藝術在演義清史時總喜歡在雍正即位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正大光明"扁后的遺詔故事以有驚無險的筆調使如火如荼地爭斗畫上了句號。拋開這段歷史的真實性與否不談,如果沒有這份所謂的"遺詔",康乾盛世是否要打上一個問號?
事情總是會有驚人的相似,在國外的財經故事里也經常會看到"雍正即位"的影子。當身價上億的企業家突遭變故之后,正當子女們為了財產或經營權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企業家生前的律師總是會及時地出現并宣讀早已寫好的遺書。
在中國絕大部分民營企業中,雖然標榜要做百年老店的企業家并不在少數,但似乎沒有多少老板意識到,如果身后事沒有明確的法律安排,企業也將隨即陷入困境,甚至土崩瓦解。以下兩個案例的結果雖然不同,但企業家繼承權法律安排的缺失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卻是共同的。
僥幸度過一劫
山西海倉集團老總李海倉卻沒有這么做,因為他畢竟才47歲。他的意外身亡,使擁有43億資產的海鑫公司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的繼承問題:李海倉在企業中90%以上的股權由誰來繼承?李海倉手中的企業管理權力又由誰來接管?海鑫集團將如何繼續往日的輝煌?企業命運將面臨如何的轉折和考驗?
這對與李海倉同一時代的民營企業家而言,無疑都是一個值得深味的案例。
慶幸的是,在李海倉沒有留下遺囑的情況下并沒有發生什么糾紛,李氏家族悄然決定了海鑫股權的繼承。李海倉的父親李春元始終以特有的威望認定海鑫企業就是李海倉的,請律師來安排繼承順理成章,而李海倉的兄弟們也認為李海倉生前已經把公司的很多股份轉給了其兒子李兆會,都表示"爭這個沒意思。"
事實上,李兆會在父親去世以前很少涉足海鑫集團,倒是李海倉的兄弟們一直伴隨在其左右。李海倉家中兄弟共6人,大哥李天倉是曾經一起創業的元老之一,曾經擔任集團總經理,退居二線后任集團副董事長。二哥是集團的大助理,主管海鑫的鐵路運輸和倉庫,屬于集團的高級管理干部。老四也在2002年被提升為公司副總,負責公司紀檢處的工作。五弟李天虎1993年3月就辭掉了電業局的工作進了海鑫,1996年10月被提升為集團副總經理,后擔任總經理。六弟李文杰在公司管銷售工作。
關于海鑫的繼承問題,經過家族會議的提議和政府的認同,在其他外部股東不反對的情況下,海鑫的財產繼承人與企業接班人最后都合二為一地落在了李兆會身上,一個中國傳統式的繼承在平靜中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