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文:
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民法另有規(guī)定及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之權利義務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chǎn)上之一切權利義務,無待繼承人為繼承之意思表示。繼承權是否被侵害,應以繼承人繼承原因發(fā)生后,有無被他人否認其繼承資格并排除其對繼承財產(chǎn)之占有、管理或處分為斷。凡無繼承權而于繼承開始時或繼承開始后僭稱為真正繼承人或真正繼承人否認其它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并排除其占有、管理或處分者,均屬繼承權之侵害,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得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請求回復之,初不限于繼承開始時自命為繼承人而行使遺產(chǎn)上權利者,始為繼承權之侵害。最高法院1954年臺上字第五九二號判例之本旨,系認自命為繼承人而行使遺產(chǎn)上權利之人,必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即已有侵害繼承地位事實之存在,方得謂為繼承權被侵害態(tài)樣之一;若于被繼承人死亡時,其繼承人間對于彼此為繼承人之身分并無爭議,迨事后始發(fā)生侵害遺產(chǎn)之事實,則其侵害者,為繼承人已取得之權利,而非侵害繼承權,自無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繼承回復請求權之適用。在此范圍內(nèi),該判例并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與憲法尚無抵觸。
理由書:
遺產(chǎn)繼承制度,旨在使與被繼承人具有特定身分關系之人,于被繼承人死亡之后,因身分而取得被繼承之財產(chǎn),藉以保障繼承人之權利。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繼承人自繼承開始后,除民法另有規(guī)定及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之權利義務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chǎn)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條及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定有明文。繼承權如被侵害,應許繼承人依法請求回復之。我國民法為使繼承人于繼承權受侵害時,只須證明其系真正繼承人即得請求回復其繼承權而不必逐一證明其對繼承財產(chǎn)之真實權利,以及繼承權之回復應有一定之時效限制,乃設繼承回復請求權之制度,于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繼承權被侵害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得請求回復之」,第二項規(guī)定:「前項回復請求權,自知悉被侵害之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繼承開始時起逾十年者,亦同」,以有別于物上返還請求權。
繼承權是否受侵害,應以繼承人于繼承原因事實發(fā)生后,有無被他人否認其繼承資格并排除其對繼承財產(chǎn)之占有、管理或處分為斷。凡無繼承權而于繼承開始時或開始后僭稱為真正繼承人否認其它共同繼承人之繼承權,并排除其占有、管理有或處等情形,均屬繼承權之受侵害,初不以于繼承開始時自命為繼承人而行使遺命上之權利者為限。蓋繼承回復請求權與個別物上返還請求權系屬真正繼承人分別獨立而并存之權利。最高法院五十三年臺上字第五九二號之判例認:「財產(chǎn)權因繼承而取得者,系基于法律之規(guī)定,繼承一經(jīng)開始,被繼承人財產(chǎn)上一切權利義務,即為繼承人所承受,而毋須為繼承之意思,表示,故自命為命承人而行使遺產(chǎn)上權利之人,必須于繼承開始時,即已有此事實之存在,方得謂之繼承權被侵害。若于繼承開始后,始發(fā)生此事實,則其侵害權者,為繼承人已取得之權利,自無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之適用」,旨在說明自命為繼承人而行使遺產(chǎn)上權利之人,必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即已有侵害繼承地位事實之存在,方得謂為繼承權被侵害態(tài)權之一,若于被繼承人死亡時,其繼承人間對于彼此為繼承人之身分并無爭議,迨事后始發(fā)生侵害遺產(chǎn)之事實,則其侵害者,為繼承人已取得之權利,而非侵害繼承權,自無民法第一千四十六條繼承回復請求權之適用。在此范圍內(nèi),該判例并未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與憲法尚無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