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離婚時有過錯賠償,有補償金,你知道還有幫助費這一說法嗎?今天的兩起案例,讓你了解了解離婚經濟幫助費是怎么回事。
前妻要帶女兒出國,他以不交撫養費為“要挾”,而前妻也要求“了斷”前夫的監護權,這樣的主張法院會支持嗎?10月23日,南寧市良慶區法院一審判定,當事男方要繼續支付撫養費,女方要求解除前夫監護權的訴求被駁回。
2005年,黃某和李某協議離婚,女兒跟隨黃某生活,撫養費雙方各擔一半。黃某說,2008年以前,李某還偶爾看望女兒,但此后從未探視或電話聯系女兒,對女兒的學習、生活等不管不問,撫養費也不交。2013年底,因黃某再婚,要到挪威居住生活,女兒要求跟隨她出國生活,需要李某作出同意女兒出國的公證,但李某卻不配合。黃某遂將李某告上了法院。
為了讓女兒順利辦出國簽證,2014年1月,兩人曾簽訂了一份《協議書》,約定:李某配合辦理女兒的出國公證手續,黃某以后自愿承擔女兒今后全部的撫養費、學習費、醫療費等費用,李某以后不再承擔女兒的任何費用,也不再支付他之前未給女兒的撫養費等費用。
但黃某認為,這就是一份“交換”協議。離婚后,李某長期漠視女兒,應該不再具備對女兒的監護權。她還要求李某支付以前拖欠的撫養費等費用1萬元,并支付以后的撫養費。
而李某認為,他和黃某簽訂的協議中已經約好了,無論是以前的還是以后的撫養費,他都不應再支付。
法官斷案:
法院認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非因法定事由出現,監護權不會喪失。法定事由一般是指監護人對子女有犯罪行為、虐待行為或者是對該子女明顯不利的。近10年里,李某除了在雙方有爭議的幾個月外,每個月均支付了女兒的撫養費,并不存在不履行監護權的情形。黃某以李某不配合改名以及作出國公證等原因,要求將女兒的監護權歸其一方行使,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撫養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義務,撫養費是保障子女生活的來源,撫養費給付請求權是一種基于身份關系產生的特殊的債權請求權。
至于雙方的《協議書》能否免除李某支付撫養費的義務,法院認為,監護權的行使應以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父母在處理未成年人的人身事項時,應本著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長的原則而作出決定。黃某與李某離婚后,李某多年未探視女兒,父女感情淡薄,女兒也愿隨黃某出國,因此,出國是現有條件下作出的對女兒成長較為有利的選擇,李某應積極配合,而不是以不支付撫養費作為交換條件。故對李某依據協議書約定不支付撫養費的主張,法院不予采納。
據此,法院判定,李某支付拖欠女兒的撫養費等費用1萬多元;2014年9月起,李某每月支付女兒撫養700元至其獨立生活;駁回黃某要求解除李某監護權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