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遠東重要國際都會的上海,外籍人士在滬人數不斷增加。根據2002年上海市勞動保障局公布的數字,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已達19239人,再加上商務停留及其他原因駐滬的外國人,目前在滬外國人數在十萬左右。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的人數占據前十位的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英國。從就業人數比例看,日本占33.3%,美國占11.7%,韓國和新加坡分別占8.8%和8.1%。隨著在滬外國人數的增加及對外合作交流的頻繁,上海的涉外婚姻也有日漸增加的趨勢。在上海,如今每100對新婚夫婦中平均有3對是涉外婚姻,在中國各省區市中名列第一。據統計,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間,在上海登記的涉外婚姻超過2.1萬對,平均每年3000對。這個數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目前,平均每天有十余對中外聯姻的新人在上海涉外婚姻登記管理處領取結婚證書。
滬上涉外結婚特點多
首先,涉外婚姻覆蓋面廣 上海涉外婚姻中的外籍人士的來源幾乎覆蓋了全世界,目前已達到近50個國家和地區,涉及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在涉外婚姻中,日本人最多,占涉外婚姻境外人員總數的39.6%.這是因為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成為上海最大的貿易伙伴,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中也以日本人人數最多,因此上海人和日本人的通婚大量增加。其次是臺灣30%.上海近年成了臺商的投資最愛,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百家大財團中已經有多達五十多家,在上海投資一百二十多個項目,臺灣上市公司中也約有六十家在上海設立了一百六十多個項目。臺灣官方數據顯示,上海對臺商產生了強大的磁力效應,截至去年10月底,臺商的投資金額已經高達80億美元。隨著臺商投資上海熱潮的升溫,在上海長期居住的臺灣人在持續增加,目前數目已達3萬余名。占據第三位的是美國,占9.1%.還有幾個相對集中的國家和地區是澳大利亞(6.1%)、香港(5.5%)、加拿大(3.9%)和歐洲(5.7%)。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上海人涉外婚姻的首選是外籍華人、華僑和港澳臺人士,因為雙方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沒有語言障礙。但從目前看,隨著上海市民外語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涉外婚姻主體高學歷的特點,婚嫁的主體已呈多元化的特點。
其次,“滬女外男”、“老夫少妻”類型婚姻仍占大多數 20年前上海涉外婚姻幾乎是清一色的“滬女外男”型,目前上海女性和外國男性的結婚年齡差平均是10.5歲,其中有13%的夫妻是兩代人,整整差了20歲。在涉外婚姻中,創下上海結婚年齡差距紀錄的是1996年的一對夫婦,兩人相差54歲。結婚時,美國新郎已是一個81歲的老翁,而上海新娘僅是27歲的妙齡女子。因此,從整體上說,目前上海涉外婚姻中功利因素仍占了一定比例,反映了外方男性在經濟社會地位上的明顯優勢,以至于上海女性放棄對對方年齡的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