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寄托了我們對逝去先人的哀悼之情。可是在祭掃中您可要注意了,祭掃中若用火不慎可能將會引發森林火災,文中的梁某便是如此,最終她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梁某在自己林地中掃墓,因為當天正好刮著大風,將梁某點燃在墳頭的紙錢被風吹到了墳墓邊的草叢之中,瞬間點燃了附近的草地,火勢不斷蔓延,最后引發了森林火災。經過鑒定,梁某引起的火災直接導致灌木林地過火面積66.5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977.5元。案發后,經過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迅速抓捕梁某,因為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構成失火罪,清遠市清城區人民法院判處梁某鳳有期徒刑一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寄托了我們對逝去先人的哀悼之情。可是隨著掃墓祭祀活動逐漸增多,森林火災進入高發期。由于春季樹葉、樹枝非常干燥,加之山林中許多冬季的落葉尚未清理,地上堆積干燥的樹葉。并且清明期間,各地掃墓傳統不一,祭掃活動中可能會燃放爆竹、紙錢等。
在祭掃過程中,蠟燭、紙錢的火星可能隨風飄到干燥的樹葉、樹枝上,或是燃放爆竹的過程中,未燃盡的爆竹落到干燥樹葉上,都會引發火災。加之春季起風后,火借風勢,迅速蔓延,極易造成大面的火災后果。上述梁某便是很好的例子。
清明祭掃是我國一種盡孝道的習俗,但如今鼓勵和提倡市民采取文明的方式祭奠已逝親人,如用比如用敬獻鮮花、植樹等文明安全的方式代替燒紙錢,這樣既能表達哀思,又可避免意外發生;當然還可以想出創新的祭掃方式,表達自己對逝去的親人的一種思念之情,如網絡祭掃,這樣一來,既達到了祭祖的目的,又省時省力,還環保,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清明祭祖燃放鞭炮在我國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移風易俗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西漢經學家劉向認為“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一方面說明時代環境變了,風俗習慣也會隨之改變;同時也說明移風易俗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強制推進,而是循序漸進。如今,時代在發展,風俗自然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