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存錢給子女買房是常見的現(xiàn)象,但是在杭州富陽,一位母親在給兒子轉(zhuǎn)了200萬元購房款后,卻被繼父給告上了法院,這是什么情況呢?
杭州富陽小伙小張(化名)年近三十,媽媽覺得婚房應該先準備起來。去年,母親李女士通過自己的銀行賬戶向小張及房產(chǎn)公司轉(zhuǎn)賬共計200余萬元用于購買商品房。沒想到,簽了合同交完錢,小張和母親卻收到了法院的開庭傳票。原告是小張的繼父,也就是李女士現(xiàn)在的丈夫葉某。原來,李女士與小張的生父早年離婚,后來和葉某重新組建家庭,兩人共同經(jīng)營一家小超市,收入頗為可觀。這次李女士是給自己和前夫的兒子小張買房,沒有經(jīng)過葉某的同意,也沒有與葉某商量。葉某起訴到法院,認為這筆錢應該屬于他和李女士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李女士將夫妻共有巨額款項贈與其兒子,侵害了他的財產(chǎn)權益,請求法院判決確認李女與小王之間的贈與行為無效,并要求返還贈與款項。本案受理后,法官多次組織雙方進行調(diào)解并開庭審理,詳細聽取了雙方的意見。李女士和小張堅持認為該款項不屬于贈與,款項的來源是小張之前存放在母親處的個人收入以及小張對小超市擁有的份額部分,故上述200余萬款項系小張的個人財產(chǎn)。所以,李女士此舉并不屬于私自處分她和葉某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不同意返還該200余萬元。法官經(jīng)審理認為,該案的爭議焦點在于案涉200余萬元款項的性質(zhì)系李某與葉某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還是由李某保管的小張個人財產(chǎn)。首先向被告李某和小張詳細解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告知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無法證明該款項系小張的個人財產(chǎn),而法院一旦認定款項系夫妻共同財產(chǎn),那么李女士將無完整處分權的財產(chǎn)贈與小張,其法律效力將會大打折扣,必將出現(xiàn)對被告不利的局面。同時,法官本著家和萬事興的角度對原告葉某進行勸慰,希望葉某念及雙方的夫妻感情,積極修復雙方的親情關系,出于家庭和睦的考慮,對繼子女給予一定的幫助。最終,雙方在法官主持下達成了調(diào)解協(xié)議,李女士和小張同意分期返還葉某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