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我父親與2009年5月份和我后母結婚領了結婚證!我家房屋(因在農村所以沒有房產證)在2006年11月份被拆遷,大約于2010年上半年進安置房,拆遷協議上注明我與我父親各得1套。現在我后母明顯有想分我家財產的意思,我想知道如果以后我父親和她離婚了,她能分到我家的財產嗎?如果能是怎么個分法?
第一,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財產基本遵循的是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從法定。
我國《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九條規定:“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鑒于您說明的情況,如果婚姻雙方對上述不動產沒有約定,根據婚姻法上述規定,婚前財產是個人財產,而且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轉化為共同財產。
但如果您沒有證據證明是婚前個人財產,司法實踐通常會作為夫妻共同財產處理。
第二,應該注意的是我國婚姻法還有其它規定:
《婚姻法》第四十二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七條:“婚姻法第四十二條所稱“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
一方離婚后沒有住處的,屬于生活困難。
離婚時,一方以個人財產中的住房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房屋的所有權。”
所以就算認定是婚前個人財產,也有可能會失去房屋的所有權。
第三,您的個案因涉及婚后“安置房”還有一定的特殊性。關于“安置房”這點法律上缺乏相關的明確規定。
但多數法律工作者認為,這一般是一種“產權調換”的關系。即安置房的獲得是以原有的婚前個人房產的拆遷為前提,是原房產所有權的自然延伸。因此,應當認定為個人財產,不能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根據類似案例的分析,關于其財產性質(是否是婚前財產)的爭議較少,而關于不動產的增值部分的爭議較多(例如:“是否是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