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析產典型案例:一次撤訴背后的九次調解
日前,三峽移民何蘭(文中均為化名)從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民法院更樓法庭撤回了起訴。至此,一宗普通的三峽移民分家析產案的雙方當事人終于握手言歡。而更樓法庭“九下吉利村”調解的故事在當地“三峽移民村”一時間傳為佳話。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李文老漢與兒子李學、和兩個孫女因為三峽工程的關系2002年8月從重慶市巫山縣移民到更合鎮吉利村,李文的老伴張菊和兒媳何蘭亦隨遷到吉利村。因為何蘭、張菊在巫山縣時已獲合理安置,所以在更合鎮并沒有享受房屋、田地及其他補助款的分配。天有不測風云,剛安下家不到一年,兒子李學就在一次車禍中去世了。從那以后,兒媳何蘭帶著兩個女兒和兩位老人一起生活。拿到李學的死亡賠償金后,全家對吉利村的住房進行了擴建。房屋建好后,李文老漢將二層的三間房子出租給他人,租金由其收取,彌補家用。
在李學去世一年多后,兒媳何蘭為了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公婆分家,各自生活。但讓她沒有料到的是兩老人對此極為反對,他們認為何蘭是隨遷戶口,兒子李學的遺產、房屋等財產都與其無關,擴建的房子是用兒子的死亡補償款所建,房屋也沒有她的份。為此,何蘭與兩老人的關系日趨緊張,矛盾日益加劇。
之后雙方多次到村委會、鎮社會事務辦、鎮司法所、區移民辦請求解決糾紛,經過多方努力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一氣之下,今年2月,何蘭與二個女兒將兩位老人告上法庭,請求分割李學的遺產。
案子打到了更樓法庭,法官們看出這個案子不好辦!當事人雙方一方是孤兒寡母,一方是老年喪子的白發老人,而且已經拖了這么久,在移民村里反響很大,村民有支持兩位老人的,認為兒媳年輕不懂事;也有體諒兒媳的,認為她有權拿回她應得的,是兩個老人太守舊。現在大家把眼睛又全盯在了法院,更樓法庭的庭長陳順昌深知這案子若處理不當就會損害三峽移民對政府和司法機關的信心和信任。為慎重起見,他親自承辦了這起案件。
鑒于該案在移民村的影響,更樓法庭確定了“多方調解,確保和睦”的調處思路。為做好調解,2005年2月25日,陳庭長第一次來到被告人李文家中送達,以便先了解情況并作好開庭前的工作,陳庭長特意邀請了移民村村長鄒厚平一同前往,一來請鄒村長當個四川話的翻譯;二來他熟悉情況,可以當個調解中間人。在這次送達過程中,陳庭長清楚地發現了雙方矛盾的焦點,從李家出來后,他又馬不停蹄的走訪鎮社會事務辦、婦聯、村委會、司法所和移民辦等部門,了解當事人起訴前到這些部門請求解決糾紛時的情況以及相關的移民政策。在深入地了解案情的過程中,陳庭長愈發堅定了最初制定的“多方調解,確保和睦”的思路。從那以后,小小的吉利村就成了老陳常去的地方,一次、二次、三次……整整八次,為了這個案子,老陳放棄了休息時間,利用中午、晚上到雙方當事人家中講法、說理、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