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彩禮可稱為情感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民俗學家曹保明表示,彩禮最早出現在民間,是女孩出嫁時預備的包袱,包括小手絹和給未見面的男人做的煙口袋等物。拿著包袱就可以嫁過去了。
這種帶過去的東西演化成陪嫁,都是女方自己帶過去的,比如被褥等。最開始的彩禮可以稱為情感,男方家長看上女方后,出于情感也會送東西。
這種情況延續了上千年后,真正意義上的彩禮出現了——男方開始準備“包袱”了。迎娶時準備大量的物品給女方。逐漸形成了“看財而嫁”,這時候的彩禮變成男方對女方的付出,八抬大轎抬你、四箱四柜送你。
現在的彩禮在農村雖然看著很丑陋和庸俗,但最初并不是這樣的。
如果不送彩禮娘家和婆家都沒面子,那時候不是管你硬要,而是給。
而這種給,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大戶人家,彩禮必然多;平常人家,彩禮必然少。從而,形成了攀比和索要彩禮的現象。
彩禮能消失嗎?
想從根本上去除,不可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融合,彩禮也逐漸變味、變質、變形了。不管男方有沒有能力,就是要,互相攀比,逼得家長“抬”錢。相應的社會問題隨之而來。目前這種要彩禮現象讓人深惡痛絕,尤其是互相攀比的現象,就像買賣人口一樣,一定要抵制。
如果想從根本上轉變,一定要有健康的價值觀:彩禮應該建立在親情的基礎上。要正確面對這種民間習俗,從感情出發。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視對方經濟情況和能力而定。
同時,父母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迎娶迎嫁的心理。
正確處理“彩禮心理”,會使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但是,想從根本上去除這個民間習俗,是不可能的。
相關鏈接:鄰省現狀
黑龍江省婦聯曾做過一次調查,向鶴崗、綏化、佳木斯市等下發600份《全省農村家庭婚嫁彩禮狀況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在黑龍江省農村,35.6%的家庭年收入在萬元以下,而居高不下的彩禮錢,是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
從1978年到2007年,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2元增加到4132元,增長約25倍。而這期間彩禮的額度卻由上百元增加到了上萬元甚至幾萬元,增長的幅度達上百倍還多。調查中有39.3%的彩禮錢來源方式是向親戚朋友借款,有15.6%是“抬”錢。